10月16日下午,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的“文明互鉴——非洲雕刻艺术展”在长宁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支持,上海市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承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共同协办。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祝君波,中国包装总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韩顺伟,徐汇区侨联党组书记、区侨办主任潘淑敏,徐汇区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罗汉,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世界史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沐涛,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剑,同济大学博物馆原负责人章回波,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艺术研究专家、本次展览藏品人赵宝培等众多嘉宾莅临开幕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艺主持活动,与师生代表共同见证。
▲校长汪荣明致欢迎辞
汪荣明表示,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本次展览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为经,以百余件非洲雕刻精品为纬,编织出一幅中非文明互学互鉴的生动画卷。他强调,文化交流是贸易往来的深层基础,文明互鉴是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值此建校65周年之际,此次展览意义非凡,既是对学校办学历程的文化献礼,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这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务实举措;也是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推动美育教育创新开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更是立足“外”“经”“贸”特色,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全球文明对话贡献“上经贸大”智慧与力量的生动例证。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祝君波发言
祝君波在发言中将书籍比作“纸上的文明”,将雕刻誉为“立体的史诗”,二者都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他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对非洲艺术的认知多源于西方“转述”,而本次展览与赵宝培先生著作《变形之美》的结合,创新了“著书”与“展物”同步的模式,是从中国视角深度解读非洲艺术的优秀典范。他认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此次展览,充分展现了高校超越专业壁垒的文化担当与远见卓识,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推动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艺主持开幕式
▲赵宝培向校方捐赠《变形之美》套书
▲校长汪荣明为赵宝培颁发证书
开幕式上,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艺术研究专家赵宝培向学校捐赠《变形之美》套书。为表达谢意,汪荣明校长为赵宝培颁发捐赠感谢状,并向赵宝培颁发校博物馆特聘专家证书。
▲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艺术研究专家赵宝培发言
赵宝培在发言中表示,常听到“中国人在非洲雕刻上是个晚到者”这个说法,历史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如今,随着中华民族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研究欧美艺术如何从非洲雕刻中汲取养分并建立领先优势,已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作为改革开放后赴非的第一代中国人,他回国后编著了国内第一部由中国人介绍非洲雕刻艺术的书籍——《变形之美》。他特别感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此次展览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让这些珍贵的非洲艺术得以与公众见面。他激动地表示:“我始终坚信,既然‘非’可为‘欧’用,相信‘非’一定能为‘中’用。”他期望此次展览能成为一个起点,启发更多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从非洲雕刻中汲取养分,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影响。
“文明互鉴——非洲雕刻艺术展”于2025年10月至2028年10月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长宁校区持续展出。展览通过百余件非洲雕刻精品的实物展陈、图文解说等形式,旨在向社会公众展示非洲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近年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办学理念,依托博物馆平台,以“全球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为核心叙事轴线,秉承“馆校融合”理念,打造集教育、收藏、展示于一体的文化育人平台。深度挖掘全球贸易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印记,弘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经贸文明精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强服务能力、强贡献程度”价值导向,聚焦“外”“经”“贸”特色强优势、拉长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加快提升服务贸易强国、教育强国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能力能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上经贸大”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