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思源马研”学术论坛第二期在学思楼D1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作题为《发挥知识图谱赋能作用,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报告。论坛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教授主持。
郑春荣教授首先从学科本质切入,系统梳理了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定位、属性与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他强调,区域国别学并非传统学科的自然延伸,而是由国家战略驱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产物,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从“学科交叉”到“超学科”的跃升,打破政、产、学、研、用之间的壁垒。然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该学科普遍面临知识体系碎片化、跨学科整合表面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评价机制不适应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其深化发展与特色形成。
针对上述挑战,郑春荣教授提出,将知识图谱这一前沿数字化技术体系引入学科建设,是构建新发展路径的关键举措。知识图谱通过图形化、语义化的方式,能够将分散、异构的知识点系统性地关联起来,构建出可视化的学科知识基础设施。这不仅有助于整合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构建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还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聚合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推荐,更能支撑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全方位赋能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
随后,郑春荣教授结合同济大学区域国别学知识图谱的建设实践,分享了具体的构建理念与方法论。他重点介绍了基于全面性、层次性、同类性、关联性、功能性、可扩展性六维原则的构建框架,并强调了“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知识图谱的构建绝不能是对现有课程的简单数字化翻版,而必须从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内核出发,进行体系化设计。
基于这一理念,他进一步介绍了同济大学探索构建的“知识-能力双核驱动型区域国别学动态本体模型”。该模型旨在将系统的学科知识模块与六大核心能力维度(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跨学科能力与政策建议能力)进行深度关联与映射。为此,郑教授还提出了一个生动的“凹凸型人才能力模型”,形象地阐述了这些能力之间深度专精与广度拓展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复合型、创新型国别区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在报告的最后,郑春荣教授指出了当前知识图谱建设中存在的技术整合、数据治理等现实难题,并展望了未来的优化方向与应用前景。他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建设的持续深入,知识图谱必将成为支撑区域国别学这一新兴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数字基座”。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知识图谱的技术实现、学科评价机制、数字伦理等问题与郑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也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与方法。
本期“思源马研”学术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未来,论坛将继续聚焦前沿学科建设与交叉融合发展,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