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特聘教授余南平应邀在我校长宁校区做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讲座。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际经贸创新治理,以下简称“001基地”)第一期、第二期上海高校决策咨询青年骨干以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和我校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管理学院、会展与传播学院、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的青年学者参加。讲座由我校特聘研究员、001基地导师程灵芝主持。
余南平教授从8月28日参加市委书记陈吉宁主持召开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的亲身感受引入,结合他近年来的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体会与今年暑假的海外田野调查,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分析。他强调,当前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正因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而发生本质性变化,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框架已难以适应技术驱动的新现实。
他指出,美国在人工智能、算力、能源等硬科技领域仍保持显著优势,并通过市场与国家结合的创新机制持续强化其技术领先地位。中国虽在应用层面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取得进展,但在原始创新、跨学科协同、尤其是对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理解与突破上仍面临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不仅重塑经济与军事力量对比,更涉及文明解释权、价值观输出等深层意识形态竞争。另一方面,他结合暑期在法国的实地调研,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仍面临渠道壁垒与结构性限制,仅依靠多边贸易体系难以突破,必须在技术自主与市场开拓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他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与跨学科研究能力,尤其要打破文科与理工科的壁垒,推动年轻学者深入技术现场、理解复杂系统。他鼓励青年智库学者不仅要关注国际热点如中美摩擦、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问题,更要从技术变革的底层逻辑出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穿透力的研究,为国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在交流研讨阶段,与会学者就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欧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定位、稳定币与国债创新、科技极客的政治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