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举办“科技之治: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司法制度的变与不变”圆桌论坛

为深化智能时代法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627日,由法学院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科技之治: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司法制度的变与不变圆桌论坛在我校长宁校区顺利举行。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以及上海市司法系统、法学期刊编辑部等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字司法图景、智能化实践探索、司法价值坚守、理论因应创新等四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由法学院教师王猛主持。

 

法学院院长乔宝杰教授致欢迎词。他代表学院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法学院办学四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的范式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技术必然给法律和法学,包括司法制度带来深刻的变革。本次论坛极具前瞻性,来自全国各高校和法律实务界、期刊界的专家必将带来智慧的交融,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共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围“数字司法的范式及图景”展开,由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唐波主持。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民诉法研究会副会长傅郁林作题为《数字司法的底层逻辑与法律边界》的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民诉法研究会副会长王福华作主题为《数字矫正正义的实现维度》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景辉教授作题为《成文法与数字司法》的报告上海财经大学黄泽敏副教授以《司法应当智能化吗?》为题进行了探讨。与谈嘉宾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学》主编胡玉鸿复旦大学段厚省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林仪明分享。

第二单元围绕智能化转型的实践探索展开,由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唐力主持。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党书记、代理院长韩峰以《“数字改革赋能”工作主线下上海法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章晓琴以《数字法院赋能审判管理的范式转型及发展向度——以个案管理为视角》为主题,从个案管理的视角,对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对审判管理的开拓性意义进行了探讨。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张炜进行了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法律监督中的实践运用》的探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十检察部主任周子简主任以《法律监督智能化的上海实践》为主题介绍了智能系统在上海的应用情况。与谈嘉宾武汉大学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王树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苏敏华分享

第三单元围绕司法制度的价值坚守展开,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多奇主持。中国政法大学谢澍教授围绕着《人工智能与司法伦理》主题进行了演讲。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宋保振教授围绕着《“权力——权利视角下数字分配正义的法律实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吴联仁副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风险及国际立法规制走向》为主进行了探讨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季平平以《算法控制下的平台侵权责任》为内容探讨了新就业形态(外卖员/网约车)劳动者数量激增导致第三方侵权案件频发的侵权索赔问题。与谈嘉宾《法学论坛》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明珠甘肃政法大学教授、《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副主编鲁冰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饶淑慧作分享。

第四单元围技术变革的理论因应展开,由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法学》编辑王海军主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三级高级检察官林竹静以《数字检察的实践检视与完善路径》为题,探讨了我国数字检察建设的实践进路与发展方向。福州大学法学院郭武教授以《数字孪生与环境法的革命——时空转向视角》为题进行了探讨上海政法学院王庆副教授围绕着《差值功效:在线庭审内在局限解析》主题,探讨了对在线庭审的看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王猛以《正当程序视野下人工智能司法的边界厘定与责任规制》为内容进行了探讨。与谈嘉宾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政治与法律》副主编陈庆安,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刘润涛作分享。

闭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磊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乔檀指出,本次论坛兼具时代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会议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平台的高规格,论坛为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界、法学期刊界的专家搭建了共聚一堂、对话交流的平台,有效融合了法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二是信息的高密度,16场主题演讲和12位专家点评,从多维视角阐述了数字时代司法制度的坚守和创新;三是思想的高水平,专家们的观点兼具前瞻性和思辨性,学理性和实践性,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启发;四是促进成果的高转化,来自期刊界的专家对于论文的写作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各方围绕相关主题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在总结中认为,本次会议在三个方面推进了相关研究。一是话题设置科学,四个单元层层递进,既有整体性的展望,也有实践性的总结;二是具有思辨性。将前沿问题放在一个历史的脉络里,放在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互构的维度里探讨。三是讨论具有跨学科性。本次会议既有理论前沿的学者,又有实务界的专家,还有期刊界的同仁,各方构成了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