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先后由我校国际经贸研究所副所长尚宇红教授和我校国际贸易高等研究院院长温耀庆教授主持。我校科研处处长陈子雷教授致欢迎辞。余敏友教授和刘晓红教授分别就本次研讨会的两大核心主题——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衍生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自贸区的法制建设问题做了主旨发言。与会专家也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余敏友教授在题为“对华产品的非市场经济方法”的发言中,从反倾销协定的本质出发,认为议定书第15条解决的是价格与成本问题,并非市场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地位的评定其实质是变相的贸易保护。因此从法理和规则出发,第15条应该并必须如期终止。龚柏华教授以“入世议定书第15条到期基本法律评析”为题,进一步从国际法和美欧国家的“非市场经济”标准等对议定书第15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方案,包括使用举证倒置法等。冯军教授以“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与NME问题探讨”为题,进一步剖析了作为入世谈判对价之一而在我国入世法律文件中被接受的歧视性和过渡性差别待遇条款的第15条,它本质上是违反WTO成员平等的原则的,应当如期终止。他进而就欧美市场经济标准与第15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第15条到期之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展望。
关于上海自贸区问题,刘晓红教授在其题为“自贸区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未来挑战” 的发言中,对自贸区的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她指出,应对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3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评估,且评估标准应根据总体方案如何和是否达到方案目标这两个方面进行制定。朱兆敏教授则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需要实质性大动作”为题,直面上海自贸区成立3年来所存在的诸如定位方向不准确等问题,认为上海自贸区当务之急应从“五大中心”战略目标出发,进行顶层设计。范铭超主任以“国际仲裁的机构化趋势及对我国自贸区仲裁制度的借鉴”为题,在分析ICC(国际商会)国际仲裁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自贸区仲裁问题,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和制度创新的新构思。张乃根教授以“WTO的新问题、新挑战”为题,在介绍了此前他参加的在日内瓦召开的E15会议,并重点就能源补贴、渔业补贴、电子商务等议题进行了发言。
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嘉宾与我校师生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WTO最新进展以及上海自贸区建设和国际仲裁制度借鉴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和富有成果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