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黄梅波教授与2024级国际发展合作专业博士研究生应玲蓉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发展有效性”议程衰退的历程及内因》,被中国社科三大文摘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3期全文转载。该论文原载于《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11期,论文紧扣当前国际发展治理体系演进的关键议题,展现了我校在“援助有效性—发展有效性”研究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持续的引领地位。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发展有效性”议程自2011年釜山全球合作高峰会议提出以来的演化过程,聚焦于其背后的权力博弈、结构性缺陷与实践困境。论文指出,为应对南南合作崛起与传统援助范式疲态,发达国家在其主导的框架下推动设立“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GPEDC),试图将新兴援助国与非国家行为体纳入全球发展治理体系。然而,在政治认同、责任划分、规范设置等关键问题上,传统援助国与新兴国家之间分歧显著,导致“发展有效性”议程难以为继,最终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该研究成果建立在我校长期承担的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基础之上,是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研究体系化推进的最新成果。2013年,黄梅波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主持“援助有效性、发展有效性及中国对外援助质量”研究项目,系统引入国际主流发展援助评估体系并提出中国本土化研究路径。此后,黄梅波教授于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体系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援助发展有效性理念、实践机制与国际比较的研究,并提出“以发展为中心、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式发展合作新范式。研究专著《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研究》于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22年、2023年先后获得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奠定了我校在该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2022年,黄梅波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际援助监督评估机制研究》进一步聚焦全球援助绩效评估与监督体系改革,为推进更科学、更透明的国际援助合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路径。
应玲蓉博士生积极参与了导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际援助监督评估机制研究》,此次论文正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成,论文紧扣“发展有效性议程衰退”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剖析了GPEDC从构建包容性机制到陷入治理困境的全过程,揭示其“规范—权力—合作”三重张力下的内在逻辑,是对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话语体系构建的有益回应,也展现了我校博士生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与全球议题分析的能力。
此次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是对其理论深度、学术原创性及现实政策意义的高度肯定,也进一步彰显了我校在国际发展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持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