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2014上海自贸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上海自贸区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图文信息楼530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上海市经济学会以及《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联合举办,由国际经贸学院与我校产业经济学科承办。来自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经济学会、松江发改委、松江经委以及来自我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10多名领导与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我校师生以及《东方早报》的部分优秀读者和社会听众约100人参加了会议。
10位演讲嘉宾围绕自贸区产业发展从不同角度作了主题发言,针对自贸区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上海市发改委赵义怀从聚焦制度创新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示范意义和在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有关设想。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郭爱军处长认为,应该通过产业、财税、金融以及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推动自贸区的产业开放,发挥自贸区大金融、大信用和跨界融合的阀产业发展格局。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认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及良好创新和创业环境的塑造,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条件。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讨论了如何充分发挥试验区服务业先发优势,在上海率先形成领军企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我校经贸学院赵红军教授从自贸区成立的意义和如何正确看待自贸区热的角度讨论了自贸区成立给长三角产业竞争和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长三角各个地市、区县,只要恰当地选择好服务和对接自贸区的产业定位,也能在服务自贸区的同时形成自身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我校国际经贸学院张佑林教授和纪利群副教授,也分别结合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和生物能产业发展的前景发表了见解。此次会议主题不仅涉及到上海市级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同时也吸引了松江区政府的关注。会上,来自松江发改委的陆洪明副主任,松江区经委的张磊副主任也分别围绕松江产业发展历史、松江如何更好地对接上海自贸区产业发展发言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等媒体对本次论坛作了报道。
10位演讲嘉宾围绕自贸区产业发展从不同角度作了主题发言,针对自贸区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上海市发改委赵义怀从聚焦制度创新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示范意义和在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有关设想。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郭爱军处长认为,应该通过产业、财税、金融以及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推动自贸区的产业开放,发挥自贸区大金融、大信用和跨界融合的阀产业发展格局。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认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及良好创新和创业环境的塑造,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条件。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讨论了如何充分发挥试验区服务业先发优势,在上海率先形成领军企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我校经贸学院赵红军教授从自贸区成立的意义和如何正确看待自贸区热的角度讨论了自贸区成立给长三角产业竞争和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长三角各个地市、区县,只要恰当地选择好服务和对接自贸区的产业定位,也能在服务自贸区的同时形成自身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我校国际经贸学院张佑林教授和纪利群副教授,也分别结合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和生物能产业发展的前景发表了见解。此次会议主题不仅涉及到上海市级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同时也吸引了松江区政府的关注。会上,来自松江发改委的陆洪明副主任,松江区经委的张磊副主任也分别围绕松江产业发展历史、松江如何更好地对接上海自贸区产业发展发言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等媒体对本次论坛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