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

本市应届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 多所高校签约率同比去年下降10%,学校开通手机App推送招聘信息

作者:来源:2013年5月6日,《新闻晚报》第A1叠06版浏览次数:226发布时间:2013-11-20

近日,记者从沪上多所高校获悉,今年是近十多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严峻程度甚至要超过发生金融风暴的2008年,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各校签约率大多在30%左右,比往年要低10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今年共有699万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2013年也因此被戏称“史上最难毕业季”。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和职场专家指出,就业问题是社会大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学生共同重视。他们诚恳地建议,部分“90后”大学生切勿眼高手低,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哪怕待遇差一些,也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学校现状】
  名校一经济类专业签约率不到10%
  “今年是近十几年来,就业情况最糟糕的一年! ”外贸学院就业中心主任徐家仪告诉记者,截至4月25日统计数据,外贸学院的签约率只有32%,而且近来增幅很缓慢,这个数字要同比去年低8个百分点。
  外贸学院的就业一直在上海高校中较靠前,部分经济类专业长期都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不过今年某经济类专业当下的签约率只有9%!去年此时已经超过了40%,也就是说,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即使是历年来的就业王牌院系金融学院,去年也低了15的百分点! “学校八大学院的签约率,只有会展和旅游两个学院同比去年稍高一点,其他六个学院都下降不少! ”
  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王爱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校本科生的职场签约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6%,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平均签约率较去年下降5%。 “虽然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从学生的绝对数量来看,还是不小的。 ”
  事实上,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近日举行的一次教育部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就谈到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我掌握的情况看,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就业人数增多及就业结构性矛盾。 ”王爱祥说。通过几家大型国企的招聘变化,他感觉到了今年与往年不同。比如,中石化往年都会来到华东理工召开现场招聘会,让这所以化工为特色的高校充满人气;而今年该公司没有来,改成了网上报名,招聘人数则大幅减少。
  上海海洋大学截至目前的就业签约率,也比往年有所降低。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克勇表示,目前该校60%的大四学生处于在岗实习状态,这一比例比去年要低。谈到原因,朱克勇的观点与王爱祥类似,认为是宏观经济形势、就业结构性问题造成的。他还指出,社会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的要求不匹配也是一大原因,“这就是所谓的摩擦性就业矛盾”。

  【案例】
  日语专业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
  上师大日语专业的小黄同学今年毕业,前不久,她进入一家做网络广告投放的传媒公司。谈起自己和同学们的求职经历,小黄打开了话匣。 “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我们读日语专业的又赶上中日关系冰点,找工作好难。”小黄叹了口气说道。据她介绍,许多企业来上师大开宣讲会,他们都去听了,但绝大多数企业招聘的人数只有个位数。“讲了老半天我们企业怎么怎么好,最后只招五六个人,对我们毕业生来说,真的很残酷,也很无奈。 ”
  小黄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实习过程中,还没签约。许多同学对目前实习的工作并不称心,做前台的同学也有。 “有个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现在进了一家日本企业,只是做一些杂活,她觉得很没意思。 ”
  与许多同学相比,小黄还是比较幸运的。她没有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凭借在传媒公司实习过的履历,从去年10月份起开始应聘传媒广告公司。最终,在今年年初的一家公司的面试中被录取了。 “我的月薪是税后3500元,还算比较满意吧。 ”

  历经艰难找到一份两千元月薪的工作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大四学生小杨刚刚找到一份在电影公司的工作,主要从事电影道具的周边开发。在他看来,这是一份让他心仪的工作,但还称不上满意。 “主要是收入太低,每月到手只有2千多元。我的理想工资收入是5千元。”小杨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美术类的艺术生,工作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难找。他之前有过几个工作,一个是教别人画画还有一个是在工作室搞设计,虽然收入都高些,但他都不喜欢。 “我不想过那种学校家里或者是办公室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枯燥了。现在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低,但我觉得很有意思。”
  小杨是安徽人,每月2千多元的收入如何在上海工作生活呢?小杨告诉记者,对于他想目前,仍是父母为他解决租房子的问题。但他也知道这并非长远之计,接下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就目前来看,他觉得工作喜欢与否比收入高低与否更重要。“我真心觉得对一名大学四年里认真学习的大学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一份既喜欢又能得高收入的十全十美的工作很难。要在其中做出选择。 ”小杨说。

  【学校措施】
  开通手机App推送招聘信息
  为了推动就业,华东理工和海洋大学都采取了很多举措。
  据王爱祥介绍,华东理工启动“就业引导工程”。该工程给每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发了一封公开信,希望他们不必把目光只盯在上海和长三角,要志在四方,目标长远,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该校联系了10个中西部省份的80多家化工型企业,鼓励学生去那些企业就业,签约后就给予奖励。学校还开展了 “全员送岗位”“给校友写信”“企业走访”等活动,挖掘学校老师、校友们的各种资源,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早日找到工作。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信息,华东理工建立了手机短信平台,向每位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
  海洋大学建立了 “上海海洋大学就业速度”App,已在安卓和苹果系统上发布。已有600名左右学生在App上填写了自己的专业,这样他们就会收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据介绍,这是海洋大学“基层就业引导工程”的一个项目。该校还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学生提供求职个性化咨询,并定期举办讲座,传授应聘面试技巧。对于异地求职的学生,学校会给予经济补贴,鼓励毕业生“放眼全国”。
  “已进入5月份了,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主动利用学校资源,多渠道应聘,把握好一切机会。 ”朱克勇说道,“另外我想说的是,能签就签吧,不要再挑来拣去了。先就业,再择业,后事业嘛,先走出这第一步,一步步来。”(记者 李征 俞陶然 朱蒙雪 张骞 肖波)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视觉推荐

影像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