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松江校区校园文旅书房成功举办思源教学创新工作坊第32期专题活动——新贸易业态下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本次活动由国际经贸学院主办,以“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搭建校地校际交流平台,汇聚多方智慧力量。线上方面,活动联动东西部联合虚拟教研室的西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同仁云端参会;线下特别邀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到场交流,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全体教师参与,共同为新贸易业态下的经贸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

国际经贸学院党委书记张嵘在致辞中强调,立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十五五”规划谋划要求,产教融合是对接行业需求、培育高素质经贸人才的关键抓手,更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重要载体。学院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推动校地校企资源深度整合,把全会精神和规划部署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学院副院长沈克华则聚焦教学改革,提出要以新贸易业态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体系与实践场景的精准对接,为学生成长注入实战动能。

研讨环节,三地高校专家围绕人才培养痛点难点分享前沿实践。嘉兴大学数字贸易系主任王焕祥以“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为主题,详解“专业建设+产业服务+学生创业”三位一体模式。依托嘉兴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优势,该模式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搭建实训平台、培育创业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其“校地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园”案例,为我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国贸系主任茹玉骢围绕“AI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主题,系统分析了AI技术对国际贸易业态、岗位能力要求的重塑,提出构建“AI+经贸”复合型人才体系:课程中融入AI工具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内容,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模拟实训系统,强化学生数字化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强调需同步加强伦理教育,助力学生在技术变革中全面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诸竹君则从研究生培养维度切入,剖析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机遇挑战。他指出,新贸易业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企业真实课题嵌入”“双导师联合指导”等创新路径,但也面临着传统考核模式约束、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课程模块设置等挑战,亟需高校与企业协同攻关。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人员围绕课程体系优化、校地资源整合、实践平台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凝聚多项共识。此次研讨会不仅为我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撑,更搭建了东西部高校经贸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为新贸易业态下高素质人才培育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