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经贸大附校共同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11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经贸大附校、上经贸大附校花园分校联合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学院领导班子,上经贸大附校党总支书记张辉、副校长胡秀芬,上经贸大附校花园分校专职副书记高丽红、副校长包慧麟出席会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诚洁主持。

高丽红为会议致开幕辞。她首先代表附校对与会领导及教师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神圣使命。她强调,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扎实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更关乎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民族铸就什么样的魂这一根本问题。本次跨学段的集体备课会,正是一次打破学段壁垒、凝聚育人合力的创新实践。她殷切期望,与会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围绕共同主题,深入探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如何螺旋上升、自然过渡,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从而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最终让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在主题分享环节,与会教师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层面)”与“全面深化改革”两大核心主题,按学段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交流,清晰呈现了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小学学段代表老师王晶晶以一堂小学二年级“爱国主义教育课”为具体案例,详尽阐述了如何针对低龄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学情分析,并系统分享了她在构建趣味性教学体系、设计沉浸式教学活动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初中学段代表老师王晓冉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重点分享了如何设定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如何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以衔接小学、启迪高中,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运用的多样化教学实施方法。大学学段代表老师何山青从更高的理论站位出发,全面剖析了课程的思政定位与价值引领功能,系统阐述了其教学目标如何服务于时代新人培养,并分享了在教学内容的学理深度、教学方法的探究性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闭环与反思迭代上的独到见解。

随后,会议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分享环节。三位教师代表同样立足各自学段特点,呈现了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教学思考。小学学段代表老师陈睦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入手,分享了如何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学情分析,并据此设计了以感受和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最后对如何在小学生心中播下“改革”的种子进行了教学反思。初中学段代表老师刘瑞华系统阐述了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分析了中学生在此议题上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可能的思想困惑,并重点介绍了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必要性,最后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收获与启示。大学学段代表老师杨怡莹立足于理论高度与时代背景,精准定位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她深入剖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的教学重点与理论难点,系统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架构,并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度研讨和理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国辉对会议进行了点评与总结。他用“主题鲜明、研讨深入、成果丰硕”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价值。他指出,各位教师的分享充分展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无论是小学阶段的生动启蒙、初中阶段的理性思辨,还是大学阶段的理论升华,都体现了不同学段的育人特点与教学智慧,为构建螺旋上升、有机统一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他强调,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核心在于打破学段间的“孤岛现象”,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的有机统一。在内容衔接上,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教学重点,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方法创新上,要鼓励各学段教师相互借鉴,将大学的学术深度、中学的思辨能力与小学的活动体验融会贯通,探索符合各学段特点的“进阶式”教学方法论。

本次集体备课会通过跨学段的交流与研讨,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解,也为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