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提升思政引领力”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11月10日下午,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和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联合举办的“数智时代提升思政引领力”研讨会,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长宁校区顺利召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艺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0余所学校专家学者,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专家,围绕数智时代提升思政引领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我校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党委书记刘素贞,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静,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陈雪,部分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约6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刘素贞主持。

 

沈艺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向相关兄弟高校和单位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历程和在思政引领力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为高校思政工作指明方向。今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她指出,面对数智时代的变革,我们应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要善用数字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与覆盖面,更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理论、实践与技术多方智慧,希望与会专家深入交流数字思政的创新案例与理论前沿,共同探索数智时代思政引领力提升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岚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重塑与育人质量监测”为主题作主旨报告。她强调场景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提出技术链、教育链、数字产品、互动反馈链四大框架,以及大学、大厂、大社区的实践路径,通过让理论变得“可感、可知、可参与”,引导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她还分享了量化研究方法与风险规避要点,为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进路。

 

上半场研讨围绕“数字思政与思政引领力提升”主题开展,由刘海泉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面临政治性与价值性的缺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削弱及伦理道德问题凸显等挑战,提出了加强内容审查与监管、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规范技术应用等建议对策。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钦副教授探讨了“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大规模调研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当前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结构性差异,并提出针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化素养提升策略。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乂凡副教授以“数字赋能下的思政工作边界与限度”为题,强调在数智技术广泛应用中应警惕“泛娱乐化”与隐私风险,主张厘清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保持思政教育的严肃性与人文温度。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马成瑶教授交流主题为“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辅导员智能体建设的思考”,探讨了辅导员智能体的类型、功能与实践场景,提出应在“人机协同”中坚守育人主体性,防范技术依赖风险。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徐丽红副教授分析了“数智化在‘大思政课’中的运用”,指出既要利用好数智技术的工具特质增强教学效能,又要强化人的智慧导向驾驭技术工具,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人文底线,在知识传授中注入情感温度,在价值引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叶福林教授进行点评。

 

下半场研讨主题聚焦“数智时代青年社会心态形塑与价值认同”,由黄静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王海建副教授交流主题为“数字化生存影响下的青年精神生活”,剖析了数字技术对青年感知能力、心态情绪、价值理性及主体意识带来的异化风险,并提出应从价值引领、主体自觉、技术革新和资本规范等层面进行青年精神生活的重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美娜副教授聚焦“数智时代青年社会心态形塑的‘变’与‘不变’”,分析了算法推荐、情感传播、虚实空间交织等“变”的趋势,并强调实践认知、主体建构与价值引领的“不变”规律,同时分享了华东理工大学“思政微课堂”等育人实践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何潇副教授以“数智时代新媒体场域下青少年价值观的思考”为题,指出网络“烂”梗、微短剧等网络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潜在冲击,呼吁加强家校社协同与算法平台监管,筑牢价值观教育防线。

 

刘素贞围绕当前青年大学生虚拟情感依赖问题,分析了青年从AI获取情绪价值的内在原因,探讨了AI情感陪伴对青年情绪支持的替代性风险,探索引导与纾解路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辅导员岳怡寒以“数字时代大学生‘轻社交’的思政教育挑战及引导”为题,分析了“搭子社交”“预约式社交”等新型社交模式对价值传播、情感连接与能力培养的挑战,并提出主流话语创新、现实关系重塑与数字素养提升的应对策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主任、《党政论坛》杂志副主编、副编审周巍进行点评。

 


自由交流环节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范鸣主持。

 

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朱一超围绕“计算宣传对青年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应对”的主题展开交流分享。

 

陈雪致闭幕辞。她向与会专家学者及主办单位表示感谢,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数字思政的创新发展、青年社会心态的形塑与价值认同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的交流,专家们的交流分享,为高校进一步把握数智时代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她期待未来各方能继续携手,共同探索数智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为培养时代新人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闭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栋主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