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学校成立65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10月26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共筑思政大格局,贯通育人新路径”——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高德毅,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上海市、安徽省、四川省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负责人以及我校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主持。

祁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他提出,未来要以提高思政课质量为主线,在理论武装、课程建设、实践创新、师资培育等方面持续探索,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体系:一是坚持理论武装先行,构建分层递进的党的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马学科引领辐射其他学科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化“开门办思政”,完善实践育人与资源整合的协同体系。最后他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各方深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马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共同探索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主旨发言第一阶段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国辉主持。

高德毅作了题为“案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发言。他介绍了案例教学的核心要义,阐释了案例教学法通过验证、认证、启发深思和开放导向四个进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他提出未来努力的方向要将高校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体系助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闵辉作了题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和重点”的发言。他首先从使命之新、格局之新、技术之新、需求之新阐释了新时代思政课面临新的使命、格局、技术和需求,着重从学段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一体化、场域一体化、统筹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等六个维度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最后从课程体系、大思政课善用之、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薛峰基于SWOT分析介绍了革命纪念馆有着红色资源丰富性、现场体验感、信息权威性、实践教学互补性的优势,在距离与时间成本、内容适配性不足、讲解方式单一化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同时,他提出一系列将革命纪念馆打造成大思政优质课堂的举措,他强调打造系列品牌系统,使整体性的功能不断提升,通过品牌引领让资源不断转化,让革命纪念场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主旨发言第二阶段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挂职)刘诚洁主持。

王治东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政府主推、高校主导、中小学主动的协同模式。她指出,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内容上的深度融合,更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她分享了东华大学在松江区及浙江宁海等地的实践探索,强调了县域层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环向联通”的三向同构格局,为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思政课协同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高国希从思政课教学的转化逻辑出发,强调了从课程到教学、从知识到价值认同、从价值引领到人格品格培养的逐步深化过程。他认为思政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培养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实践体验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判断与政治行动力,真正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

陈大文围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厘清了思政课课程目标。他指出,思政课的目标应聚焦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为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他进一步提出了分学段设定目标、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炼核心素养等具体建议,为思政课课程目标的科学设置与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指导。



大会发言第一阶段由《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主持。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围绕“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从哲学角度,提出大思政课是特殊的精神学习和生产机制;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则围绕“大”字,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大思政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伟分析了当前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并提出了未来改进思路的思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提出,大思政课带来思政课生态性变革,未来思政课改革要从生态理念切入进行重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运楼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路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依托,探讨了大思政课的学理化研究;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菁分享了虹桥品汇平台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经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国辉介绍了上经贸大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模式构建。



大会发言第二阶段由《党政论坛》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周巍主持。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提出,思政课一体化需从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双重逻辑出发,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认知认同结构;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斌介绍了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经验,通过制定评审标准、打造资源平台、开展教师培训等措施,初步形成工作新格局,但提出评价机制与资源整合仍需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从学理性角度提出“有机体”概念,借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协同与动态演化,避免科层制弊端,提升育人效能;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朱晓丽分享了红色纪念馆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实践,通过浸润—感悟—践行三阶段教学理念,打造线上线下三维课堂,实现思想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的螺旋上升;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介绍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包括课程建设、三全育人机制与师资保障,强调院校联盟、馆校合作与部门联动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陈明青表示,一体化与大思政课促使基层教师重新审视思政教育,推动教与学变革,为思政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昱伶围绕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展开,分享了思政大模型实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刘海泉聚焦日常思政的必要性,提出围绕载体、主体、资源、环境形成一体化建设指引,涵盖主体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会议闭幕式由刘诚洁主持。刘海泉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专家学者与教育工作者从多维度展开探讨,特别是兄弟省份、兄弟高校以及“大思政课”基地的同仁共同进行了分享,不仅为“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