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译闻社承担文博翻译项目,助力汉画像石文化传播

5月9日下午,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举办“泱泱汉风——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开幕式,作为本次展览展品介绍的英文翻译项目指导教师,国际商务外语学院MTI中心主任吴朋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幕式,她带领译闻社译员出色完成了展品介绍的翻译任务,通过专业翻译助力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

 

此次展览精选南阳汉画馆68方汉画像石拓片,涵盖“跳丸”“蹶张”“弋射”等汉代生活场景及“苍龙星座”“河鼓二星”等天文意象。译闻社挑选有经验的社员成立了项目组,项目团队克服了时间紧迫、专业术语密集、图文匹配复杂等多重挑战,在短短的两周内完成全部展品解说词的英译工作。汉代画像石中的“跳丸”指杂技表演,需区分于现代“抛接球”的概念,直译易造成歧义,团队通过查阅《汉书》《说文解字》等典籍,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最终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处理文化负载词。“将‘蹶张’译作‘Foot-treadle Crossbow Operation’时,我们参考了《考工记》中的机械原理记载”,新任社长王昊宇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翻译过程和困难。对于天文术语如“河鼓二星”则参考了香港天文博物馆的译法,译为“the Cowherd Star”,对应了中国传说中的牛郎星。

 

汉画像石是写在石头上的史诗,而译者就是穿梭时空的信使,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中,国际商务外语学院MTI学子以文化传播为己任,通过语言服务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助力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

开幕式现场还有来自18个国家的留学生们,译闻社成员根据自己的展品翻译经验,向留学生们介绍了汉代人的生活娱乐和他们的宇宙观,围绕拓片上的《鸿门宴》画面,译员们向留学生介绍了鸿门宴背后的故事,也热烈讨论了画像石上的宴饮图。“原来汉代的樽俎制度是这样的!”一位留学生指着酒器上的纹饰惊叹道。像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在展厅内外随处可见。

 

作为国际商务外语学院MTI学生的专业实践团体,译闻社依托我校MTI教育资源,连续五年承担我校英文网站和重大文化活动的新闻翻译任务,提高了译员的双语能力和对外传播意识。本次翻译实践不仅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能力。此前,国际商务外语学院MTI师生还曾承担上海玻璃博物馆、苏州市吴中博物馆等文博翻译项目,在文博翻译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这些翻译活动的开展,正是MTI教育倡导的兼具“家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理念的生动体现。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