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学系列论坛——“中美博弈视角下的亚太政治与经济”研讨会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区域国别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联合承办,汇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知名高校与智库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下亚太区域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与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院长应品广教授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出席并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紧扣全球百年变局背景下中美关系深刻演化的战略主题,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系统推进区域国别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章益国强调,在全球秩序重构与地缘战略博弈加剧的当下,区域国别学不仅是理解世界、服务国家的知识基座,更是提升国家话语权、支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性学科体系。区域国别研究应以全球视野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着眼区域变局、透视制度分化、识别政策博弈,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参与提供知识支撑与人才支撑。
他特别指出,从经贸视角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融合发展,不仅高度契合“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全球发展倡议等国家战略方向,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智库功能转型和“服务地方—服务国家—服务全球”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作为一所“外”“经”“贸”特色鲜明的财经类高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正致力于以经贸视角统领区域国别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实践价值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与智库体系。
主论坛由我校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主持。她向与会者简单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区域国别研究平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学术创新方向方面的战略部署,以及我校以区域国别研究院为核心枢纽,集成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校级研究中心及智库资源,初步形成了以亚太安全、非洲发展、中东欧经贸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经贸治理等为重点方向的复合型知识平台。黄梅波教授指出,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以“经贸逻辑”为主线,整合政治学、国际关系、外语、法学、发展研究等多学科资源,努力构建“经贸导向—区域聚焦—全球议题牵引”的研究范式和人才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知识平台建设三位一体推进,我校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中已具备“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主论坛的学术研讨聚焦两个核心议题:一是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中美博弈背景下亚太政治与经济格局的重构逻辑与研究议程。
教材建设不仅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理论体系化和话语标准化的关键抓手,更是支撑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构建的根本保障。我校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金强教授全面介绍了区域国别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对我校自主编写的《亚太政治与经济》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理论逻辑作了深入阐释。在此基础上,王教授结合中美博弈视角,深入分析了亚太地区地缘经济秩序的重塑、关键国家政策走向分化、区域安全机制重构等议题,并分享了我校“亚太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坛邀请多位来自全国重点研究机构和高校长期从事亚太政治与经济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熊爱宗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晋继勇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王震研究员、吴泽林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马斌副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岳小颖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李忠林博士,以及我校樊冰博士分别从中美战略竞争、制度性区域主义、亚太地缘安全、全球南方的集体行动、发展模式比较等不同维度切入,就中美博弈与亚太格局演进之间的互动逻辑、政策张力与理论再生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观点鲜明、论证扎实、互补互证,为区域国别研究赋予了更强的理论穿透力与政策实用性。
论坛最后由我校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崔文星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正面临深刻结构性调整,区域国别学作为“链接中国与世界的知识接口”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智库支点”,必须在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和人才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加主动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中美博弈加剧、区域竞争机制不断演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国别学科不能止步于“描述世界”,更应成为塑造世界认知、引导区域发展、提升国家制度软实力的战略性学科力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推进了我校区域国别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建设,也加深了我们对亚太政治经济格局与全球变局之间关系的理解,促进了我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推动知识对接全球”的发展理念,携手全国兄弟高校、研究机构与智库力量,持续推进课程体系重构、教材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创新和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全球表达、经贸导向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与贸易强国战略贡献上经贸大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