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持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5月13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祁明,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以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多所全国和上海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参与会议。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教授主持。
祁明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出席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学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学院在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方面所推进的措施、取得的成果,指出此次会议是向各位专家、同行学习的良机,对学院的“大思政课”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希望未来能实现思政课优秀资源共享及马克思主义学科互补,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等方面加大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朱敏在致辞中,首先对上经贸大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以及为上海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未来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了三点意见:一是构建“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体系,强化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一揽子工作推进机制、统揽行政力量和专业力量全面推进等;二是破解“大思政课”建设的瓶颈问题,包括构建“大思政课”的试验体系,健全“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探索“大思政课”的评价体系等;三是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包括聚力教学主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等,落实好“大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主旨发言阶段,上半场由《思想政治课研究》杂志主编曹景文主持,下半场由《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主持。
与会12位专家围绕“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基本分为理论阐释和特色经验分享两个方面:
在理论构建上:东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系统回顾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论述,认为总书记的这一指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身是价值观的建设。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提出,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并结合“六个坚持”展开系统的论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庄文城教授针对“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大课堂”如何开展,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和利用好平台。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研究员提出,“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大思政课”生态体系建设中提出要从政策、氛围、推广、评价四个方面重点推进。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爱祥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从系统设计、特色发展、数字驱动、师资保障等方面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认为“大思政课”建设突破了传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并分析了目前“大思政课”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一些挑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紧紧围绕“善用之”展开系统的论述,分析了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五对矛盾。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门小军阐释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如何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
在实践层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设置、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分享了中山大学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的诸多特色做法。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詹志华教授从“6+1+X+Y”的课程体系、“一主多辅”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问题式—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和拓展协同化的师资团队等方面介绍了福州大学的特色做法。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围绕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区域协同的内生动力,分享了东华大学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和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做法。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俊峰提出“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身是教育问题,大思政建设需要从党委、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支队伍出发,并介绍了上政的特色做法。
闭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刘海泉主持,院长秦淑娟进行总结发言,她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指出此次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院下一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将持续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