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 | 杨睿:在追求“最优解”的过程中敲开全球AI百强公司之门

在校期间获得中国大数据创新行动大赛全国一等奖;‘东证期货杯’统计大赛全国一等奖;两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二等奖;两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进入全球AI百强公司依图,担任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从事“安防领域的人脸加人体相关算法开发”……

这是我校2019届研究生毕业生杨睿的在校履历。我们惊叹又好奇,是怎样的痴迷,才能换来满载的荣耀?答案里,寻不到天赋异禀的优秀,也看不见“不疯魔,不成活”的痴迷。只有坦诚的回答,谦谦有礼的态度,一颗坦诚之心,在纷繁复杂中寻找着“最优解”。

 

 


相遇的最优解,并非一场执念

 

回忆起在校期间的比赛经历时,杨睿学长告诉我们他是在一次次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与各类数据科学类比赛“相遇”的。最初,面对比赛他和大家一样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但庆幸的是学校一直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这类比赛,希望能在比赛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很多老师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细心的帮助。因此,尽管开始有些迷茫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参赛,在比赛中倒逼自己学习大量新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他也发现参加比赛和专业学习的作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在学习形式上有所差异。专业知识为参加比赛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参加比赛可以为专业学习提供一些实战经验和方法论帮助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而在学习方法上二者又是截然不同的,专业学习是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的,这是一个细水长流,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参加比赛则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并掌握大量的新知识,这些不仅锻炼了他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

在大学里杨睿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但幸运的是在不断尝试中遇到了兴趣所在。他本科学习统计学专业,大三时在章韬老师的课堂上才初次接触了计量经济,章老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一次的“相遇”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后来,他在保研时也选择了与兴趣相关的专业——数量经济学继续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新学科的学习,他自学了stataR语言等统计计量工具,pythonC#等编程语言以及shell, latex等提高效率的工具,这些也为后来的比赛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没有废寝忘食的钻研,也没有咬住不放的执念,谈及计算机技术,他总是谦逊地认为自己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只是简单的喜欢而达不到热爱的程度。但我们明白,喜欢但不偏执,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热爱,这也是他和一次次相遇之间的“最优解”。

 

坚持的最优解,并非一碗鸡汤

 

在一次次“相遇”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杨睿也曾遇到很棘手的问题,但他始终保持着严谨谦逊的态度和清醒理智的头脑,在不断分析尝试中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在参加Kaggle(全球知名的数据科学竞赛)的时候,共7200多支参赛队伍,但他们的小组排名在到达400多名时遇到了“瓶颈”,做了很多的尝试,却丝毫没有改观,有时效果还会更差。在一瞬间觉得很难,也想到了放弃,但他往往会平静下来问问自己:“你真的所有方法都试过了吗?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点?”

后来在看了其他人的经验分享后,才明白自己开始只是完全基于技术进行模型的堆砌,而忽略了与实际业务结合去理解场景,技术脱离了业务,是无法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的。明白这些后,他们进行了改进,最终将团队成绩提升到100多名,处于前2%的位置。这让他明白了技术和模型或许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要获得“最优解”必须从实际业务出发,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优化。

这一次的经历,不仅提升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他明白了坚持的真正含义。当困难再一次来到眼前时,让自己在放弃的前一秒冷静下来,思考、分析、大胆尝试,或许会发现,所谓困难,从来都没有无法解决;所谓坚持,从来都不是一碗鸡汤。

 

相处的最优解,只有一句感谢

 

一路前行自然少不了同行者的帮助与陪伴,而在这个团队中他始终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发挥出每个人最大的力量,一起创造属于团队的“最优解”。他们这个三人的小队伍,因参加“挑战杯”时机缘巧合组建而成,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不谋而合,一起学习探讨,互相监督,买书自学C#(微软的一种编程语言),一起备赛……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但最终都在沟通和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他们在相处中逐渐熟悉,慢慢发现各自的长处,在比赛中分工明确,各尽其能,一路披荆斩棘,斩获了很多的荣誉。

但同行者的意义远大于帮助与陪伴,更让他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再回想那段时光,他感慨,“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而且有效的团队合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从学习到工作,合作的重要性只增不减。“工作时,你要知道自己所做的东西,哪怕只是几行代码,都是要给别人看,让别人继续拓展的,所以在做事时也要考虑到整个团队。”很感谢彼此的陪伴,他学会了如何合作,纵使后来的相处是如何的千差万别。

如果同行者举足轻重,那引路人也一定必不可少。

从本科到研究生,有两位老师的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一位是周晓东老师,从写论文到参加比赛,周老师帮助他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搜集资料,给予意见,审阅指导……周老师始终默默地付出,帮助他一步步地成长和成才。

另一位便是引他入门的恩师——章韬老师,他的一句“相关不是因果”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他明白了相关只是事物间的表面联系,想要知道其中因果关系,必须找到问题的实质。这种经济学思维帮助他加深了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用心去体会和寻找生活中的“最优解”。分别之际,最是师恩难忘,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却只剩下诚心实意的一声“老师,谢谢您!”

赤诚之心,留给同行者;赤子之心,报于引路人。

 

优秀的最优解,不过一颗诚心

 

自学能力是杨睿在大学里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研究生的课程非常开放,平时需要自己去研究一些新的前沿的知识来完成报告,那些从来没有接受过的观点,思路,都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而他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行业,只有培养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同时在校期间掌握的大量专业统计知识在他面试手推的推导环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回忆起大学时光,他还悄悄告诉我们“我玩跳一跳的时候还专门写过代码,刷到了朋友圈的最高分。”看着他像孩子一样的笑容,我们都笑了。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游戏才费心写代码,做模型,但仔细想想应该反了,因为喜欢所以这些知识才会无处不在。

选择依图,也是他对于未来给出的“最优解”。在去年秋招之后,他收到了八家公司的offer,经历迷茫海投之后,一切的努力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结果和内心前所未有的坚定。在第一次面试时,他就被他们的公司文化所吸引,他发现会议室都是以一些算法名称和模型命名的,这让他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在经历过依图的四轮技术面试之后,他坦言在依图工作对自己是具有挑战性的,很想去学点自己不会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习当作任务,把脑子里硬塞下的知识看成一种负担,而他对待知识时更像一个心思单纯的孩子,记于心,践于行。“贪心算法、动态规划算法、梯度下降算法,算法的核心其实是最优解的问题”,学习的核心也是对待知识,像孩童一般单纯而真诚吗?所以,优秀的最优解不就是用一颗诚心,学以致用吗?

 

生活的最优解,并非一种定义

 

大学里试错成本很低,要尝试并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觉得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准备那么多比赛,他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会很少吧?实则不然,在校期间,他曾经参加摄影社,五月话剧社,舞蹈社等,喜欢打球,喜欢摄影,喜欢跳舞。说到这里他一直有些遗憾没有坚持练习舞蹈,但他告诉我们在未来他会慢慢地重拾这份喜爱。

关于时间安排,他的答案是:规划和总结。他告诉我们他通常会先把重要且紧急的事先做好,在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他就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并且很早开始关注研究生毕业生招聘。他认为在校期间时间相对灵活,可以腾出整块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由选择写论文或者准备比赛。他曾经采用过“番茄时间法”,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也坚持做过时间审计,可以了解每周的时间使用情况,以便做好更好的规划。

给时间一份合理的规划,时间也会回赠给我们一份收益终生的经验总结。过去和未来,那些记刻在年轮里的考量,都闪闪发光。

我们不敢去定义优秀,因为每时每刻,都上演着超越的故事,每分每秒,都诠释着多种可能。而对于杨睿学长,真正的优秀才刚刚开始……愿谦逊的他永远都葆有对生活的热情,愿真诚的他未来无限精彩,也愿SUIBE的每个学子,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