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人才需求”圆桌会议暨经贸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12月6日下午,由我校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事务中心合办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人才需求”圆桌会议在自贸区管委会会议室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靖、我校校长孙海鸣出席会议并代表三方为经贸人才培养基地揭牌。我校副书记、副校长陈洁,副校长俞光虹,以及来自万宝盛华集团(中国)、德迅(中国)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等企业人力资源代表、我校各学院领导、部分职能部门领导、部分教师与毕业生代表出席了圆桌会议。会议由我校学生处处长严大龙主持。
  孙海鸣校长围绕“自贸区”建设与人才培养做了主旨发言。他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以下两类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一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贸易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的繁荣产生对国际经贸类专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体制创新,催生出对了解跨国公司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级综合性人才的大量需求。
  他说,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跨境交易和跨国管理。因此与贸易相关的全球通用语言、通用工具、通用规则和通用管理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模式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跨国公司“与贸易有关”部门的核心职能可以看出,这些部门需要的人才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商业谈判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因此,跨国公司“与贸易有关”部门的核心职能需求的人才的核心能力,并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的知识,而是集中体现了对这些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综合和集成。因此,国际贸易知识集成能力成为跨国公司“与贸易有关”部门所需的人才的核心能力。上海高校应充分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主动对接自贸区的人才需求,培养符合自贸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业型,特别是“接地气”的本土人才。
  他希望通过集合政府、高校、市场、机构、企业等资源和信息,通过这一平台和渠道实现合作的常态化以及合作方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研究、咨询、决策、人力资源等多维度、常态化的自贸区高校人才整体解决方案,促进相互间的交流融通,服务于自贸区的发展、服务于青年学生的生涯发展、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靖分别在会上致辞。简大年副主任指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作为一所涉外商科高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通用人才。依托市教委学生事务中心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依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师资力量,同时也依托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发展空间和企业资源,人才基地一定能够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陆靖副主任也表示,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将整合三方资源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梯度推进、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力,各高校领导要自觉将此作为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促进上海高校内涵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服务社会。
  圆桌会上,万宝盛华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张锦荣、德迅(中国)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北亚区人力资源总监马琳、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强、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人力资源总监谭红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最后,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洁对本次会议致谢答词,她向所有出席本次活动的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事务中心以及企业的支持致以谢意,并希望我校充分利用好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好社会所需的人才。
  会上,我校还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事务中心三方签订了《经贸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主要内容为:(1)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需求白皮书》;(2)每年春季3-4月份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辐射上海各高校学生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专场招聘会;(3)每年召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人才需求”系列相关主题圆桌会议;(4)三方共同进行相关专项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探讨和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专项问题。
  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等多家媒体本次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