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新春佳节,沪上处处洋溢着祥和、温馨和热烈的节日氛围。昨天,从沪上多家新闻媒体看到了“大学生为父母做早餐母亲感动落泪”这样一条消息:上海外贸学院“90后”大学生们在大年初一清早,为爸爸妈妈做了一份别致的“爱心早餐”,并准备了一份“健康贴士”送给了爸妈。孩子“懂事了、长大了,晓得回报父母了”。品尝着孩子的“爱心早餐”,接过孩子送上的“健康贴士”,早就惯于为孩子忙这忙那、无私奉献的爸妈,此刻感动得掉下热泪。龙年第一天的迎新拜年,就这样充满着别样的温馨和亲情。
大概是从2005年开始的吧,上海外贸学院每年利用寒假,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要压岁钱,讨要压岁言”以增进学生与长辈、亲朋的感情,收获成长的动力和鼓励。今年寒假的感恩活动则以给爸妈做“爱心早餐”、送“健康贴士”为特色,再一次引起媒体的关注与竞相报道以及社会各方的好评。
感恩,有时只是生活里一个细小的交流环节,却能让大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与收获。这些年来,上海外贸学院等沪上高校通过在新生入学、寒暑假等特定的时间节点,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看似平凡实则颇具创意、颇有效应的感恩父母活动。这些活动,既让“90后”大学生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实际教育与感动,也让父母辈为孩子们的懂事和成长而欣慰不已。
上海外贸学院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感恩教育真好!笔者以为,至少好在以下三点:
一是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化虚为实,由远而近。二是善解人意,因势利导,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注点聚焦到父母身上,让“90后”学子用心体会家庭中的幸福瞬间,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多了一点人情味,少了一些空道理。三是寓理于情,隐形教育;做“爱心早餐”,送“健康贴士”虽难度不大,易于践行,但却能小中见大,收到“奇效”。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本来就应该从“远”、“空”、“浮”,向“近”、“实”、“深”转变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塑造往往未能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空对空”的说教多了些,实打实的活动则少了些。这就使得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不甚理想。
其实,不要说如今的“90后”大学生了,即使如笔者这样的有点年纪的中老年人,对那些空洞的、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说教也早已厌烦了。所以,如果我们的高校继续沿用盲目空洞的说教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甚至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上海外贸学院等沪上一些高校近年来开展的诸如寒暑假感恩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创新的要素,开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生机、颇具实效了。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因而就断定:传统的、较为直接的教育方式就一定不能继续在高校以及中小学校里沿用了。只是相较之下,像上海外贸学院那样另辟蹊径,独出机杼地利用生动载体与有效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效果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做,应该更能让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树立和塑造起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大概也是上海外贸学院“90后”大学生在龙年春节所完成的那份特殊“寒假作业”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方共鸣,并触动起大家共有的亲情心弦的原因之一吧。
大概是从2005年开始的吧,上海外贸学院每年利用寒假,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要压岁钱,讨要压岁言”以增进学生与长辈、亲朋的感情,收获成长的动力和鼓励。今年寒假的感恩活动则以给爸妈做“爱心早餐”、送“健康贴士”为特色,再一次引起媒体的关注与竞相报道以及社会各方的好评。
感恩,有时只是生活里一个细小的交流环节,却能让大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与收获。这些年来,上海外贸学院等沪上高校通过在新生入学、寒暑假等特定的时间节点,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看似平凡实则颇具创意、颇有效应的感恩父母活动。这些活动,既让“90后”大学生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实际教育与感动,也让父母辈为孩子们的懂事和成长而欣慰不已。
上海外贸学院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感恩教育真好!笔者以为,至少好在以下三点:
一是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化虚为实,由远而近。二是善解人意,因势利导,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注点聚焦到父母身上,让“90后”学子用心体会家庭中的幸福瞬间,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多了一点人情味,少了一些空道理。三是寓理于情,隐形教育;做“爱心早餐”,送“健康贴士”虽难度不大,易于践行,但却能小中见大,收到“奇效”。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本来就应该从“远”、“空”、“浮”,向“近”、“实”、“深”转变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塑造往往未能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空对空”的说教多了些,实打实的活动则少了些。这就使得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不甚理想。
其实,不要说如今的“90后”大学生了,即使如笔者这样的有点年纪的中老年人,对那些空洞的、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说教也早已厌烦了。所以,如果我们的高校继续沿用盲目空洞的说教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甚至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上海外贸学院等沪上一些高校近年来开展的诸如寒暑假感恩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创新的要素,开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生机、颇具实效了。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因而就断定:传统的、较为直接的教育方式就一定不能继续在高校以及中小学校里沿用了。只是相较之下,像上海外贸学院那样另辟蹊径,独出机杼地利用生动载体与有效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效果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做,应该更能让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树立和塑造起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大概也是上海外贸学院“90后”大学生在龙年春节所完成的那份特殊“寒假作业”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方共鸣,并触动起大家共有的亲情心弦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