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为主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日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上海世博会上发言指出,城市是人类伟大成就的“陈列柜”。如果没有贸易,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大型城市将不会出现和发展,贸易与城市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时代变迁,城市与贸易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内涵。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有必要从“以城为主”转向“以市为主”。

  贸易拉动城市发展

  在中文里,“城”原指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墙垣内便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市”本意是指集中做买卖的场所。所谓城市,就是人们定居在一个地方,为了生存需要相互交换各自拥有的物质,进而渐渐形成的一片可以抵御外来侵袭的区域。由此可见,城市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有人做买卖,为了吃饱穿暖而进行一系列贸易甚至国际贸易行为。
  如果说,最初的贸易只是为了满足交换者自身的物质需求,那么,久而久之尤其是当“市场”概念初步建立之后,贸易给人们带来的就远不止这些了。从微观上看,富商巨贾往来于各大城市,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财富流。即使是在一些中转城镇,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让许多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行业得到发展,例如饮食、住宿、船运等等。
  通过这一模式迅速崛起的城市为数众多,上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作为近代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于1843年正式开埠后,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上海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开始逐渐显现。《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中曾指出,到1853年,上海在全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外贸易额远超广州63.8%,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口岸。此后几十年间,上海的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进出口商品种类多元化,贸易相关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兴的生产加工业更是为上海奠定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同时,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苏浙移民大量涌入,由此构筑起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自19世纪末期开始,上海逐渐成为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汇聚、交流、融合的大都市。

  优化进出口资源配置

  以往,传统货物贸易的发展对承载贸易行为的城市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说良好的地理位置、充足的人力资源等等。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日益扩大。在此贸易格局下,我们应及时转换思路,在“市”上做足文章,而不是谋求城市在空间上无限制的扩展。
  众所周知,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就是为了通过成员间的协商一致,达成共同的削减关税目标,促进全球贸易发展,进而实现国民福利的增长。在此制度安排下,一些城市脱颖而出,或因区位优势、自然风光而成为服务贸易输出地,或因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而成为生产加工地,或者如“硅谷”一样通过挖掘潜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承认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也需要另外一种认知,即贸易让城市更美好。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城市的物质世界不断繁荣,市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丰富。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准确看待进口的作用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不能只是出口中心,还应同时成为进口中心,优化和提升对外贸易格局。这就涉及到了上海在全球配置进出口资源的战略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进口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解决这一问题,会给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作者系世贸组织教席主持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瑞士公共管理学院、洛桑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都灵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