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新闻快讯
媒体报道
人物风采
校史钩沉
24小时图集
校园影像
<
>
学校要闻
新闻快讯
媒体报道
人物风采
校史钩沉
24小时图集
校园文化
电子校报
在线投稿
新闻网
学校主站
人物
志当存高远 人生贵追求
09-08
2016
日前,2015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公布,经过初评、公众投票、评议三个阶段,我校外语学院2013级笔译专业研究生宋文同学以优异表现获此殊荣。这也是我校学子首次荣获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作为来自山东省威海市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宋文更加懂得拼搏进取。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才让他在研究生阶段砥砺前行,勇夺头魁。 修学之路天道酬勤 从考入我校读研伊始,宋文一直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宋文说,他对学术研究挺感兴趣的,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他的导师叶兴国教授鼓励研究生多查阅、研读经典的文献资料,学习和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宋文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积极投入到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给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端正学习态度: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勤于思考,及时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研究生思源学术论坛、德国阿登纳奖学金等各项论文写作大赛,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他要求自己统筹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时刻提醒并要求自己在开展校内工作的同时要提高
阅读更多>>
提升专业能力 坚守职业梦想
09-08
2016
红色的五月是收获的季节,近期我校辅导员喜报频传,继经贸学院辅导员高伟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之后,我校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施毅婷在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以第八名的成绩获得二等奖。这是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上海高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该项大赛由教育部思政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大赛从2012年开始举办,每年举办一次,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经过5年的开展,比赛已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据施毅婷介绍,本次大赛从去年11月开始直到今年5月结束。她从上海赛区的1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晋级华东赛区决赛;又从华东赛区40名选手中杀出重围,进入最后的总决赛。施毅婷说,报名参加这项比赛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最终提升自己作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当然,作为一名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做了10年的老兵,希望做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同时也是对自己辅导员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 辅导员专业能力大赛分为基础知识测试、网文写作、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
阅读更多>>
不忘初心、吾爱吾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的筑梦师
09-08
2016
日前,我校国际经贸学院辅导员高伟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本次评选全国高校中只有11名辅导员荣获度人物,39名辅导员获得提名奖。为此,我们采访了高伟,倾听作为一名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12年的“老兵”有什么成果和收获,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怎样的认识和体会。 吾爱吾生: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高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乐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进行个性化培养。高伟说,80后尤其是90后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地按固定模式去辅导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通过正向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高伟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思考着的芦苇上”开设了“吾爱吾生·国贸每日之星”栏目,每次介绍和推荐一名学生,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照、我眼中的自己、小伙伴眼中的自己”等内容,展示所带229名学生的个人风采,传递同辈学生群体之间的正能量。他说,创建这个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处境如何,身边总有关心他和支持他的老师、同学和伙伴。 有一个同学的事例让他印象深刻。曾经他带过的一名
阅读更多>>
对接学校战略 推进“人才强校”
09-08
2016
前不久,学校人事处获得了2012年至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人事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协会人事人才工作先进集体评选活动每3年举办一次,本次评选仅有8所高校获此殊荣。为此,记者采访了人事处处长乔宝杰。乔宝杰说,近年来,人事处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和总体任务,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以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师资队伍为目标,坚持引育并举,着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三个转变即:转变人事工作的理念、转变工作方法、转变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转变观念做好制度建设和服务工作随着我校更名大学,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乔宝杰说,人事工作包含制度建设、岗位聘任与考核、人才引进、师资管理等多个方面,又直接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要做好人事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完成从人事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完善各项人事规章制度。 近年来,人事处对学校原人事管理制度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人事处完成了
阅读更多>>
用心积淀,铸就“意外之喜”
09-08
2016
当黄慧敏在班级群里发出全国“示范团支部”和“百佳团支书”网络投票链接的时候,她没有想到会“炸”出所有人,班级群被一排排的“好棒”刷屏,而在法学院行政管理1201班同学去号召小伙伴投票的时候,他们也未曾料想这项荣誉真的能够落到他们头上。对于行政管理1201班的团支书黄慧敏来说,这完全是“意外之喜”。然而,回顾三年半的点点滴滴,这“意外”其实是“实至名归”。 合理规划,创建优秀集体 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校“五四特色团支部”、“奋斗青春最美丽,时代青年显态度”主题团日活动二等奖,“关注校园安全,共建和谐家园”主题团日活动三等奖,多次获“优良学风班”及校“先进集体”等称号,翻阅行政管理1201班的“大事记”,这些耀眼的荣誉见证了一个优秀集体的步步成长。这个优秀集体的铸就最初来源于班级和团支部干部的精心规划。行政管理1201班团支部在支部成立之初,即根据专业特色对今后支部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建设目标。大学头两年,团支部坚持以“心灵建设”“学风建设”两条主线开展活动。 因为许多同学来自外地或是专业调剂,为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尽快“破冰”,团支部在大一
阅读更多>>
发展靠干劲 爱拼才会赢
09-08
2016
上海市领军人才、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黄建忠教授是个大忙人,我们趁着中午时间叩门拜访,见缝插针做个采访。他沏上一壶茶,边喝茶边谈工作是他的待客之道,对同事、学生常常如是。再忙再累,他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乐观积极且充满“正能量”。 记:自您担任院长以来,主要在哪些工作上取得了新进展?黄:在学校领导下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完成了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将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更名为国家开放和发展研究院;在全国发起设立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青年论坛,并将常设秘书处落在我校;应用经济学列入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高原学科(一类学科),以中国自贸区建设为牵引,建立整体的高原学科,争取了2800万元的建设经费;在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获得一项中宣部“马工程”项目子课题,对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繁荣发展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成绩显著,但过程也一定充满艰辛吧? 黄:是的,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申报为例,“大宗商品”本来不是我的研究方向,因此我自己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研究。前前后后两个半月的时间,我们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改一稿,每句话、每个图都要
阅读更多>>
不同的岗位,如一的坚守
09-08
2016
虽是冬日,但今天一米阳光照澈,暖至心底。一周之前,在确定采访之后,我把采访提纲发给董伊金老师,他非常认真地做了回应。下午3时许,我如约走进了董老师的办公室,直接开始了访谈。 记:我知道您在学校工作了很多年,您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初衷是什么? 董:我1987年进校,已有28个年头了。当初选择教师岗位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教师能够给处于特殊人生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帮助。对我而言,人生经历不同阶段中的老师,我至今记忆尤深而且心存感激。客观地说,我确实曾经努力过,年轻时形成了早起备课的习惯,在课堂上,也比较注重与学生良好沟通关系的建立和互动。有付出,必然有回报,学生也确实给了我许多鼓励和肯定。当然,年轻时“爱面子”,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应该也是一个“动力源”。 记:除了在教学岗位上,我知道您在学校不同管理岗位工作过,应该有很多体会吧? 董:在来校办工作之前主要在人文社科部(注: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处工作过较长一段时间,这要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机会。两个岗位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都给了我充分锻炼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如果说有共同的体会,就是岗位不同,责任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学校工作
阅读更多>>
在少数民族边陲地区栽种边境合作区建设之花
09-08
2016
12月初,当我们感受到上海冬天一丝寒意的时候,远在我国东北边陲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已是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气温已经降到零下15-20度。我校金融管理学院王国林副教授作为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离开上海、离开学校、离开妻子和刚出生还没满月的孩子,跨越几千公里路程,来到和龙市进行挂职服务锻炼,在东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开展经济合作工作。王国林说,离开刚出生的孩子以及还在坐月子的妻子,的确非常不舍,但是他十分珍惜和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当从学院党委知道有这次挂职服务锻炼的机会,他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他说,作为一名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希望通过这次挂职服务锻炼,能对地方经济现状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加强经济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有效结合。更重要的是,在王国林心中,始终有着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他表示:“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还有很多地区相对落后,我也是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做一些事情,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感。” 王国林成功入选博士服务团后,学校非常重视和关心,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能放心地参加服务锻炼。在临行前,校党委书记殷耀、党委副书记楼军江专程看望和慰问了王国林,对他参
阅读更多>>
用理想和坚持打造网络兼职平台
06-30
2016
近日,我校“古北620”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区入孵项目“独立日”(上海跃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了由世界第二大人力资源公司Recruit投资的千万A轮融资。作为我校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独立日”是如何发展起步的?为什么能获得天使基金千万元的投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独立日”创始人、我校2013届毕业生郑一,了解他的创业经历。寻找创业之门作为90后青年,郑一出生在一个创业家庭中,从小受到创业理念和氛围的熏陶。上大学之后,在校团委外联部实践活动中,与不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接触和交流,这让他萌发创业的想法。最初,郑一做的是一家企业品牌推广的广告公司。他认为,消费者对于产品品牌意识和忠诚度是从大学阶段开始建立的,所以许多企业都希望到校园中开展一些品牌推广活动。郑一最初开展的创业项目就是帮助企业进行校园推广,也曾帮资生堂、中国联通等企业进行校园推广活动。第一次创业经历虽然短暂,但让郑一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兴起,郑一在大学期间开展了第二个创业项目——聚活网。聚活网是一个面向大学城的活动类社交网站。主要面向大学城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大学城最新、最潮、最热的活动。聚活网凭借丰富的资
阅读更多>>
每页
20
记录
总共
2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2
跳转到